又是一年一度实践的小尾巴,2017年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评选已经进入到投票阶段了,还在犹豫什么?赶紧拿起手机为你喜欢的实践团队投出宝贵的一票吧!
孟子居实践团分别前往广西隆安县、河南省鲁山县、陕西省太白县等3个地方进行电商扶贫,旨在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电商发展提供帮扶。通过走访政府、企业、农户,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当地农产品电商概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团队制作宣传图册、培训教材。
实践活动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4家电视媒体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5家纸质媒体报道。开展电商培训宣讲会2场、电商讲座1场,制作电商培训视频、宣传视频各1部,实践微电影3部,并设计淘宝店铺,完成农产品的上架及产品商标的注册,签订合作协议;参加了教育部依托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为仅有的与延安当地企业签约的2个团队之一。
“医疗移民”是一群为了活下去,放弃一切,举家来到大城市求医的人。这个暑假,“灰雀”实践团遇见了他们,听他们讲述死亡与感恩,看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与强大。他们住进了“癌症旅馆”,狭小潮湿的地下二层,每天都在上演着苦难与幸运。他们去了“病房学校”,那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小朋友们渴望着健康与知识。实践团陪伴着“医疗移民”,用爱心帮助他们从绝望中走出来,用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
搭建了“为医疗移民发声”的平台,文章累计阅读了超过20000,被多个知名新媒体平台转载,实践团还受到《北京青年报》和《光明日报》记者采访。实践团为“医疗移民”筹款12000元,并为“医疗移民”病童组织手工课等活动。
暖星实践团以唤起孩子的“思想转变、意识觉醒”为宗旨,在延续去年心理关怀的基础上,基于马斯洛需求等理论体系,形成了了一条以社工活动做引导、小班分享促升华,意识觉醒为目的的支教模式。注重用意识觉醒引导问题儿童的行为转变,用一对一帮扶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用小班形式在固定的群体内让群体先形成改变,通过环境影响,带动个体发展。
通过14天的心理帮扶,意识觉醒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短期的心理关怀将达到长期影响的效果。实践期间,实践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对实践进行宣传和报道,总计发表宣传新闻30余篇,获得总阅读量8500次,项目宣传影响人数达3000余人。
实践团分别前往西安、宁夏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调研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外开放发展变化的前景与机遇,为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交流与融合建言献策。团队通过调查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战略推动情况,广泛听取地方百姓对战略实施的建议和期待。针对实践地区一、二产业缺少技术支持,第三产业自己运作困难等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提出放宽贷款政策,建设洽谈交流合作平台等建设性意见。
团队撰写了《“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愿景调查报告——以中国18省为例》调查报告一篇;《走进“一带一路”——大学生走访纪实》影集画册一部;《我们眼中的“一带一路”——百姓心声访谈录》一部;俄罗斯访学调研团建立莫斯科科大—北京科大一带一路人才双向培养基地;青藏初等教育调研团预建立青藏地区初等教育状况长期调研小组。
保卫淮河“爱之村”实践团第十年前往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地区沈丘县等地开展关爱帮扶“暖阳”行动。不仅在进行村庄水质检测和“癌症村”状况调查,同时开展公益夏令营,关爱当地孩子的心理健康,丰富他们精神生活。
团队完成代表地区洼子庄农作物及土壤金属含量检测报告1份;代表地区洼子庄水质跟踪检测1份;代表地区黄孟营村居民死亡状况及原因报告1份;通过义卖、众筹、外联等筹集资金近7000元;夏令营招收营员88名,开展40课时特色课程、10项原创集体活动;搜狐教育、项城市官方媒体、直播等报道15篇,累计阅读观看达9000次;印发宣传册100份;制作宣传画册1本、微电影2部;收到感谢信120封……
心路实践团连续两年前往云南磨脚村开展公益性精准扶贫活动。公益队延续“意识觉醒”主题,带领孩子们来到北京进行“梦想照进现实”“榜样明晰目标”“实践带来体悟”“渴望变身动力”四阶段的主题活动,让他们明白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激发读书欲望。调研队住进村子重点围绕经济、教育、医疗三个方面,采用“历时性研究”和“田野观察法”等方法,从动态、纵向的视角,以十年为限进行调查研究。
实践团此次实践推出实践手记13篇,访谈集一册,微电影和微纪录各一部,公众号推送27篇,通过发起众筹、拉赞助等方式成功筹资3万元作为实践活动资金;进行网易直播,观看人数超过10万,搜狐新闻首页推荐5次,曲靖电视台跟踪拍摄调研一天,实践团事迹在北京学联“青年服务国家微故事”系列展出。
2017年初国家将“8年抗战”的说法改为“14年抗战”政策的出台,更加认可并强调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战胜利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实践团通过参观、采访、座谈、献花、合唱、问卷等活动形式,尽可能全面的寻访黑河地区的东北抗联事迹,深化对抗联精神的认识,调研其传承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力求提出实质有效的建议。
实践团了解并记录下一些并未记载的抗联斗争的真实故事;还原了李殿芳屯事件并借助搜狐网得以宣传,填补了网上相关资料的空白;实践活动登上《黑河日报》,使抗联精神的宣传得以扩大化;组织群众进行换景合唱活动,并制作了《露营之歌》换景合唱MV”; 制作了一部抗联精神的微电影
实践团将此次活动分为两大方面:1.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对朱仙镇交通、教育、环境等发展现状的调查。在多方面调查后,分析朱仙镇没落的历史原因和当今发展存在的不足,深入探讨朱仙镇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形成简单的城乡规划资料。
团队前期宣传视频1部;老艺人张连生回忆录---《年画里的守望者》微电影1部;记录朱仙镇历史和现在的纪录片1部;实践创意记录手册1本;与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建立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在《开封日报》发表短文---《为朱仙镇文化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参加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讨会---朱仙镇木版年画动漫剧。
实践团在往年扶贫的经验上,针对秦安农产品品牌推广制定完整的扶贫方案,着重完善秦安农业产品产业链的销售与品牌推广的环节。实践团实地走访企业,深入果园,分析总结,策划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推广了秦安的农产品品牌,拓宽了其销路,改善了秦安果农的经济状况。
秦安品牌在国内无名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实施了直播方案OD体育平台,获得了近4000人次的访问量;制作推送发起“北京七号”的预售活动,一天之内售出160余斤蜜桃。
团队以电商扶贫为主题,结合现代化科技,以“一店带一村“的模式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帮助贫困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
团队开办了交流会,普及电商概念,村民们表现出了极大兴趣,积极和团队成员讨论学期电子商务;帮助五道沟村民建立了电商平台。实践活动获得了当地报社——青龙时报的肯定,刊登了实践团的相关新闻。
团队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OD体育平台、实地观察三种主要方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勐海保护区亚洲象的栖息地分布范围以及栖息地减少趋势与当地城镇化的关系进行调研。
实践团在实践过程中被西双版纳州电视台报道;于勐海县坝散村举办关于亚洲象知识讲座,并获得版纳日报报道;与阿拉善西南项目中心负责人沟通有关亚洲象生态保护项目,团队的相关文章被登载在其公众号上;将网上筹集的2000元爱心捐款用于帮助坝散村亚洲象预警措施的完善。
实践团前往山西吕梁岚县的上明明德学校,课程教学工作均紧扣“教育扶贫”的主题展开,针对孩子们的情况,制定了“大班教学,小队陪伴”的支教模式。大班教学,旨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并挖掘他们的特长,让孩子们能意识到学习的趣味,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小组陪伴,则是将60多个孩子均摊到每一个队员身上,让孩子们尽快与我们队员相熟并在一起的生活陪伴中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
团队为上明明德小学带去了150本图书,60套文具,共支教65学时;直播一场;推送20余篇;新闻推荐9次;修复电脑30台;我们相信:对于孩子们,这是一次改变;对于我们,这是一场修行。
团队通过对当地的手工制瓷技能的调研,了解当地手工制瓷匠人的生存状况与手工制瓷技术的传承状况,基于此基础对手工制瓷进行宣传,呼吁大众学习并传承手工制瓷技能,从而保护手工制瓷技术与瓷文化。
实践团拍摄反映景德镇民间匠人现状以及工艺传承现状的纪录片《瓷梦》一部;两份调查问卷,首份线余份,第二份调查问卷线余家瓷器商铺,获得有效数据10余份;获赠纪念册两本。
秦安经济不断发展,但存在着极其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实践团联系相关政府人员,在各大农村地区合理设置垃圾点,并筹资为当地捐赠了一批街道垃圾桶,在设置垃圾堆后,自发组织清理垃圾点沿线的绿化带垃圾。为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实践团自行设计制作环保宣传海报,并举办农村环保宣讲会
OD体育平台
实践团走访了秦安县环保局、林业局等地,了解相关环保政策,记录当地垃圾点情况,并设计出多款环保宣传海报,为贫困村落定制垃圾桶,自发清理垃圾点沿线的绿化带及河沟,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称赞。
团队以四川籍抗战将士作为实践对象,在川军出川80之际组建“溯川”实践团,致力于整理在世川军名单,进行川军口述历史记录和整理,调研分析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所做贡献;探访在世老兵,了解其生存状况;开展众筹活动为老兵进行生活资助并筹集资金进行口述史汇编印刷,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铭记过去追求真相,为历史留下证言,铭记痛苦正视历史,为创造更好的未来。
通过采访四川省成都市部分抗战老兵,整理汇编《溯川忆故史》访谈录并进行口述史编辑印刷,赠予受访老兵,通过众筹筹集2000余元善款,将其中1800元赠予老兵,其余作为书籍印刷资金。团队与成都晚霞养老院拟建实践基地,并于养老院刊物发表活动新闻。团队经过线份调查问卷,并撰写数万字调查报告,记录川军历史贡献及老兵生存现状,给予合理意见及呼吁宣传,寄予团队成员的收获感悟与真心祝愿。
北科大青年微信长期接受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投稿,内容可涉及团学组织自身建设、青年学生思想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权益维护、北科校园文化等各方面,也欢迎大家在此交流工作中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分享人生感悟,要求原创,体裁不限!